猎狼记_第二八回 辩《左氏传》君臣论儒 释《商君书》叔侄抵牾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八回 辩《左氏传》君臣论儒 释《商君书》叔侄抵牾 (第1/4页)

    本回涉及的文史哲知识点比较多,主要辩论孔子到底有没有作《春秋》,借此辨析“春秋笔法”从何而来、千年来在政治上起何种作用。若读者觉得晦涩就算了。但若准备好了,我们开始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大兴安岭与燕山、阴山山脉并无明显分界,中间由一段海拔相对较低的走廊地带连接。此山段为红色花岗岩组成,名曰“赤峰”,俗称“火焰山”。吐护真河横亘赤峰,即北朝人发源地;其老家兴京在赤峰以北,借大兴安岭之地势,东西向连接了漠北高原与三江平原,堪为要塞之地。

    后世祖建上京,定都称帝。上京离兴京不过六百里,若快马加鞭,不出一日便到。为何要兴师动众、在如此近距离内额外再建一个都城?原因无外乎二。从地理上讲,若欲从华北平原通往赤峰老家,则必走燕山山脉的居庸关、古北口、喜峰口、山海关之中的一个通道;上京的选址,往南由古北口喜峰口可下华北平原、往西可通漠北高原、往东可接三江平原、往北可退回赤峰走廊,是为连接北朝四个地理板块的要塞之地。从政治上讲,从兴京南迁,很自然地摆脱了八宗王爷的控制和影响。随着帝权的逐渐集中,后来自然而然也废除了联络各部落感情与忠心的四时捺钵制度——也就是皇帝行在四时各有其所,巡狩为常,转徙不定。

    世祖攻下涿州府后改之为陪都中都,实则离上京也不过一千二百里。但此地在居庸关以南,设为陪都,往西可接土地富饶、水草丰美的河套灌区,往南则剑指华北平原的农耕地带。在此设都,实彰显了北朝经略四夷之雄心、宣抚四方之壮志。至于后来攻克沧州,再设南都,便是后话,此处暂且按下不表。

    这日,斛律昭方晨起,洗漱毕坐于铜镜前,刚吩咐伺候的小内侍一句“束发”,守仁忽然进来,面色煞白,满脸是汗,磕巴着说不出话。昭瞥了一眼,问道:“叫你安排的人如何了?” 守仁忙跪道:“回主子话,狮子城那群流匪……其中有个姓刘的汉子,剃了须子的相貌倒是极像颜平之……可是颜是个六指儿……这……这……” 昭道:“无妨,单独看押起来,就说姓刘的有病,别叫人瞧出端倪。你把洪振叫来,孤有吩咐。”

    守仁应了,但就是跪着不走。昭扫看淮左军报,“还有事?” 守仁硬着头皮道:“主子……昨儿……昨儿晚上,费连宗王……选了……选了前启裕王的小……小女侍候……”

    军报正读到要紧处,昭听了这话眉心一拧,心想这等小事也来烦我?话未出口,忽然意识到不对劲,再仔细一想,摇头哼道:“不可能。你听错了。” 眼都没抬。守仁见主子不信,急道:“我的爷,若非眼见,奴婢何敢来报?” 昭这才视向守仁,手中军报慢慢滑下,闷闷道:“那人呢?” 守仁苦脸道:“回主子,已经……已经……兴圣宫中一片……血、血……血……” 话没说下去。

    他的主子沉默良久,最终叹了口气,道:“收拾停当,选副好棺椁,悄悄入土罢。” 守仁应了,正要退下,又被主子唤住,闻曰:“别走东边,免得惊了雍儿的驾。” 皇帝抵中都,首先要祭祀太庙,而中都按中原帝都传统布局:左者人道所亲,右者地道所尊,是以左祖右社,皇城东侧设太庙,西侧社稷坛。

    守仁忙应了,要退下。昭又叫住,语气急迫了些:“也别走西边。” 原来锦绫院就在社稷坛往西,而那裕王幼女正是轶青在北上途中所为之献出香囊的小女孩儿,第一回开篇曾表的。守仁一时不知所措,昭沉吟片刻道:“北山上有棵老槐树,歪脖的,葬在其下罢。要快。” 守仁苦脸道:“主子,葬在宫城……不吉利啊。” 昭不耐挥手道:“快去快去。” 守仁无奈,叩首退下。

    按曰:本书虽托子虚乌有之名言子虚乌有之事,而今天朝帝都实亦左祖右社,天安门广场东侧为国家博物馆,西侧为人民大会堂,此足见太祖善爱民,以民为社稷之重,尝谓下曰“我等吏者,盖民之役,当为人民服务。” 奈何“善爱民”者,春秋书法,异于“真爱民”者也。今七十六载共和,时历五帝,然国中之吏,役民者几何?役于民者几何?善恶自著也。

    §

    话说銮驾抵中都,北院大王率八宗王爷、六镇诸将、枢密院官员迎候于正南的丽正门外,金龙绣旗、五色龙纛、双龙团扇、九龙黄伞不计其数。金辂过龙津桥,百官皆跪拜。雅乐止,帝降辇,揖曰:“十三叔。” 昭仔细端详片刻,微颔曰:“陛下,圣躬安否?” 帝乃笑曰:“劳十三叔挂念,朕躬安。未知十三叔別后安和否?” 俨然曰:“安。陛下读书之馀,习骑射否?” 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